從法音集裡的佛典故事看到兩個很喜歡的文章
一月布施
從前有一貧窮的人家,素來好善樂施。有一天,見到比丘來化齋的時候,他順將葡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獻上了比丘。這時比丘說道:「汝已一月施矣!」 那貧人接著說:「今我只施一穗葡萄的區區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葡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並且猶念念不斷。因此,我說汝 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這則故事看來,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時間斷,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暫時中斷,必得要念念相續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於無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種子。
道學者鑑
從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學,遂結為知交。未幾,甲僧往他方學教,朝夕精研,幾易寒暑,學得滿腹經論。由是儀表非凡,卓爾絕群,每開講席,聽眾總是濟濟一堂,辯才無礙,口若懸河,道俗無不欽重。
一日,乙僧從他方來訪,二人相見之 下,不勝欣喜,於是彼此共敘三十年來離別之情。甲僧健談,言必成理,滔滔不絕,有如泉湧。而乙僧沉默寡言,竟無行道。甲問乙曰:「爾我離別多年,今得相 見,理應暢談,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緘默,無所論義?」乙僧對曰:「我素性闇鈍,一無所解,加以不善辭令,有何可論?」甲曰:「既如此一無所解,也可誦一部 經著為心得?」乙答曰:「別後三十年來,唯誦得觀世音經,即《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甲傲然曰:「觀世音經一卷,雖是小孩亦能誦之,何煩仁者? 且仁者自幼出家學道,蒙與我結為莫逆,相誓有成,豈知仁者三十年來,唯學得一卷觀世音經,些許成就,誠如仁者所言素性闇鈍,一無所解。請與斷交,願仁者早 去吧,無增我之煩惱。」乙曰:「師何言如是?經雖小小一卷,是從佛口親宣,尊敬者,得福無量;輕慢者,罪業河沙。今請我師且勿傲氣凌人,小視經教,寬心待 我為法師誦一遍,而後長別如何?」甲大笑曰.「觀世音經我已講過百遍,何煩仁者鬧我耳聞?」乙曰.「師又何言如是,受持讀誦,佛所稱讚,何言其鬧?何厭其 煩?但請至心靜聽佛語,無得以人棄法。」
於是乙僧親自於庭前掃灑嚴淨,敷設 壇場,壇中定置高座,繞壇數匝,頂禮昇座。是時甲僧見彼敬法之誠,不得不於壇前趺坐靜聽。乙僧方開始聲唱觀世音經經題,頓時異香氛氳,遍滿房宇。及入經 文,天上作樂,雨四種花,樂則嘹喨振空,花則繽紛滿地。是時甲僧心甚愧疚,慚惶萬分,遂嘖嘖稱善,讚歎不已。乙僧誦完了經,即行下座,禮佛繞壇而退。是時 異香不聞,花亦停散,天樂亦歇,一切恢復如常。於是,甲僧出席往乙僧前接足頂禮,淚涕交連,謝曰:「自愧愚蒙,不識賢能,失禮之處,祈為原宥。懇請大德駐 錫於此,時賜教誨,增我德行。」乙僧答曰:「我本不學無術,一切皆是諸佛菩薩慈力加被而已」。言訖,拂衣長揖悄然而去。爾後甲僧遍處尋訪,竟不知其所之。
按:觀乎以上甲乙二僧之趣事,洵為我人之借鑑。飽學者不可憍慢,宜虛懷若谷,以禮待人。而道高者,切忌稱能,宜學乙僧優柔之風韻。
1 意見:
發人深省的故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