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07, 2009

新的功課!

這篇日記沒有批評或是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想忠實地把最近學佛的一段心路歷程記錄下來。也做為以後對自己的提醒。

在比較清楚了在家人可以守的戒律之後,以及其中的開遮持犯之後。我再重新檢驗了一次守五戒的想法。 在這中間其實有很多的問號和對自己的挑戰出現。

首先被問到的是: 自己的菩提心是不是退失了 ?

以前時常在佛前所發的四弘誓願,我現在怎麼去看 ? 很確定當時是真心的,但是這好像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在捐錢一樣,其實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並沒有實際地去碰到核心。當你知道在受了這個五戒的戒律之後,隨時一不小心都有可能遭受三塗果報的時候,你對於眾生誓願度的信心是不是會動搖,或者是就簡單一點,退回二乘獨善其身就好了? 這好比是小朋友的作文,以前都是可以天馬行空地說長大要做救人的醫生,要幫助很多窮人...。但是當你逐漸長大而了解現實之後,那個純真的心是不是仍然無我無染 ?

之前要守五戒,的確是想要把心變得更清淨,但是在細讀戒律之後,是不是有更多的束縛 ? 反而心會不安了? 從經典上,清楚地說明了上中下品,可悔不可悔罪,每讀一項足以讓你下地獄的罪相,我都看到心的波動。即使法師和戒師在宣講五戒的開遮持犯的時候,對於其業報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要佛子們注意的發心而念念不忘的是:願除一切惡, 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 我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當初佛陀定戒律的原因,是為了清淨末法眾生的心,藉著對三寶的信心,使其念茲在茲,得大善利,也讓佛教不那麼早的斷滅。所以只問發心,不強調果報。

但是對於習性深重的眾生,這個算盤卻是打了又打。只是他忘了修行的路上,不是只有他一個人。 三世諸佛菩薩的大誓願是什麼? 地藏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又在那裡 ? 只憑自力的確是沒有信心,但是當你再一次地用心體會佛菩薩的大悲大願的時候,才會真正地了解,原來懸崖撒手,自肯自當的一點點味道。也才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渺小。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此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在的證道歌裡 又提到: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優波離在佛弟子中是持戒第一,但是在準備從戒相中的開遮持犯向兩位犯戒比丘解釋的時候,卻是被維摩詰居士一句話簡單而清楚地點醒。

其次,會再問自己: 得到些佛菩薩的感應神通。難道就表示一定是正法,或是修行境界比較高嗎? 會不會有魔的示現而不察覺呢 ?

無可否認的,我對於感應神通仍然存有相當的好奇,但這顯然不是我之前所了解的佛的教義。在末法要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兩個月,我隱約地感覺到修行的方向有了偏差。看到情緒的升起和信心的消退。 也開始慢慢去思索依法不依人的實際意義。 不是說 :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事實上,我也很珍惜上個禮拜的午餐時的一場論辯,而引發出來的更深層的思考。

昨天讀到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裡的一段話 : 我相是主觀的自己,而人相,眾生相卻是客觀的自己... .。 突然再進一步地了解到眾生這兩個字更深刻的意義。

在做了一次小的練習之後,現在是比較清楚了守五戒的真正意義了!

後記: 在寫這篇日記的時候,看到有一段文章很不錯(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持戒的真義),便把它貼在論壇裡。

後記二: 早上在倒水的時候突然了解: 戒的設定其實是和金剛經的主要義旨一樣: 善護念。後來在查金剛經本文的時候也發現了幾篇不錯的文章。 如同一位居士所說的:

所謂「修行」最不容易的莫如─說時似悟,對境生迷;也就是說,境界當前,往往最控制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心。 《金剛經》云:「善護念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常想,我是一個佛弟子,如果在我修行的過程中,連自己的一顆心都守護不好!如何去守護眾生的心呢?然而,我又該如何去守護我的那顆清淨心呢?想想平時自己苦惱的原因……,大多是來自於別人(眾生),致使「心」住於「境」上而不得解脫;而菩薩降伏煩惱的方法→則是令一切眾生皆得度!

延伸閱讀: 善護念 善護念清淨心

後記三:

六祖壇經云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看了真的是當頭棒喝,無怪乎王驤陸居士會說 : 昔讀此文,不覺通 體汗下。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後 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 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幻影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 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神秀大師所說的偈,就如同我們守戒律,提醒自己如何觀照,但是如果仍是在罪福中打轉,又如何能了脫生死,超出輪迴呢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