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6, 2009

什麼是Creative Commons ? 先看卡通吧!

好啦,這次先用一般中文卡通來解釋這個 Creative Commons (中文翻譯做 ‘創用’)設立後面的背景。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簡稱CC)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也可以指一種有彈性的版權授權方式。創用CC的主要宗旨是增加創意作品的流通性及可衍生性,作為其他人據以創作及共享的基礎,並尋找適當的法律以確保上述理念。

傳統的著作權通常位兩種極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權利」,另一端則是「不保留任何權利」(即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創用CC則試圖在兩者中間廣大的灰色地帶保有彈性,使得創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權利」。創用CC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授權形式及條款組合,創作者可與大眾分享創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權利,卻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權利。

這些努力是為了反擊支配了現代社會,而且拘束力日益增加的「許可權文化」。這是傳統出版者,為了維持並加強其在流行音樂、大眾電影的寡佔,向社會大力推行的一種文化。創用CC的誕生是為了避免現代知識產權以及版權法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問題。

台灣的創用網站 : creativecommons.org.tw

opsound.org

SoundClick.org
dmusic.org

ccmixer.org

星期四, 1月 22, 2009

佛像之美

剛剛把幾張很喜歡的佛像做成slides. Powerpoint 檔下載



星期四, 1月 15, 2009

新的部落格

新的部落格終於有一個小的雛型,但是現在這個比較私人的網站,我還是會三不五時的貼一些文章啦。

第一次吃石榴

其實已經不記得是不是以前有吃過石榴(pomegranate)。但是那天在中國的超市裡看到,覺得應該是很有趣的水果,也不管價錢就買了一顆。 回到家之後還很興奮地跟紹穎講要吃一種新的水果。 但是她只哦了一聲說,裡面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等你打開就知道了。 今天早餐後,看到石榴還擺在那裡,於是就興沖沖地拿了水果刀切開。 哇~ .... 果然是看想想中有上距離 - 因為果子的顏色太漂亮了。 好像一顆顆鮮艷的紅寶石。 雖然果肉很少,但是光是看了很舒服就值回票價了!

星期六, 1月 10, 2009

慈悲與我慢

前兩天和師兄又有了些爭執,其實是自己求好心切,所以在言語中冒犯了他,但是自己卻不知道。直到昨天打電話過去,被臭罵了一頓,才知道事情的嚴重。
後來和紹穎分享了這一段經驗,這就好像兩個人相約一起去爬一座高山,第一個人行李比較輕,看到另外一個人帶了一大堆行李,走得比較慢,於是就開始囉嗦起來。其實並沒有惡意,但是聽在第二個人的耳朵裏,卻是心裏一把無名火生起。
這個行李就好比一個人的習氣,每個人都有過去世帶來的習氣不同,在走不同修行的山路的時候,習氣輕的人自然走得比較快,但是卻要經常懷著慈悲心,去幫助其他的人。而不是有一種帶著批評或責怪的語氣。其實這這也是一種我慢的表現,?不是嗎!
但是師兄的修行功力越來越高了,今天居然打電話過來道歉,實在太令人意外了!也感謝師兄的金剛怒目,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星期五, 1月 09, 2009

耶誕卡片

昨天回去看小朋友。在一堆信件中看到找到這一封從台灣寄來的卡片,是一個展開之後立體的聖誕樹,紹穎也覺得很好看!這是之前的公司的一位同事寄來的。 真是好感動哦! 已經好久沒有收到個人的聖誕卡片了。 謝謝妳,Reco !


星期四, 1月 08, 2009

幾篇奕皖居士的文章

在試我的語音輸入軟體,順便把幾篇奕皖居士的文章讀入電腦裡。

以真實句說真實

權巧方便是不得已的,為了讓大家聞法有興趣,才偶爾穿插一些笑話,加油添醋;這絕不是說法的本懷。最高明、最有智慧的說法是句句如實,以真實句說真實,最好沒有什麼權巧方便,而眾生依然能夠心領神會、虔誠聆聽。

自在一個人他如果他的心不跟外境相應的話,他當下就自在的。因為外面的一切存在,對他來講是不相應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不自在呢?因為從小的時候的教育,就都是教我們要如何向外反應,不但要勤於反應,而且要越快越好,也就是外面一動、一靜,都要你去反應。

久而久之,你就養成反應的習慣;很自然的,我們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轉,被外境所左右。因而造成了情緒上的浮動,很難安定自在。

自悟
真正悟道最高的道理是憑自悟的。我們雖然教化一切的眾生、度化一切的眾生,不能說你再度化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他之所以得度,都是由於他自己的條件具足而得度的。

永無止境
學佛常犯這個毛病:告訴你:因緣生以後才有事。那你就說:我不講因緣生,自然沒事。有那個念頭開始,你就在懈怠多了。

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要你善取他的意義。
若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就要講因緣生起,掌握因緣,讓這個善法升起。不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到最後竟無事可做,那就不對了。
剛開始學佛,首先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透過這兩個條件,是無法自淨其意的。

根據我們過去的業力,也就是行為所造成的習氣,大部份都是往輪迴的路上走,不然我們早就解脫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提起來,而不是放下。要放下的是不如理的思維、那些壞的習氣,否則都不該放下。為什麼不該放下?因為不可得少為足。

包括你看佛經都不要以為看一點就夠了,修行也不要修一點就以為夠,一天修法坐兩個小時,就以為夠。若越坐越覺不夠,越修越覺不夠,就代表你這個新的可塑性越來越強。

包括所有的創作都一樣。你如果以為夠,就從那時刻開始退化,要以為不夠,才能永遠增上、不斷提升。學佛首要肯定:佛絕對是一個大圓滿,所以永遠沒有夠的時候。大而無外才是大圓滿。

星期三, 1月 07, 2009

如何避免Email堆積:5條可行的規則

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 :
華盛頓郵報中有一篇文章說道如今有許多人在被成堆的電子郵件淹沒之後,無奈的選擇了放棄現在使用的Email郵箱或者刪除他們所有的舊郵件。Merlin Mann回應更說明其中的無奈,即便刪除所有的郵件也不足以拯救他:

一次性刪除全部的郵件或許能免除痛苦,但是這也是暫時的,因為其根本的挑戰仍然存在。我需要關注的網絡信息數量已經遠遠超出我能支出的關注數量。更嚴重的是,我認真回復郵件的能力更是導致問題進一步加劇。這些也就最終導致了我的Email Inbox被一堆一堆未讀郵件堆積、覆蓋。

如果你也是深受其苦,被這些無窮盡的Email淹沒中的一員,你是有選擇——你並不需要再宣佈自己的Email收件箱已經塞滿啦!

這裡我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Email處理規則,從此以後,不管每天收到多少郵件,它都能幫助你從成堆的郵件中解脫出來。首先,讓我們看看在這三條基本原則。

  • 原則1 :你不需要回復每一封電郵。如果你每天收到多於50 封(甚至100 多封)電子郵件,你是不可能回復得完的。
  • 原則2 :區分優先級。如果你不能回復每一封郵件,那你就得為自己收到的所有郵件劃分優先級,優先給對重要的信件進行回復。而剩下的你仍需要區分優先級,其中等級最低的瞄一瞄即可。
  • 原則3 :你不能整天處理郵件。你不得不承認,你還有其他比查收郵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每天只要在特定時間處理郵件。郵件過載時人們就不會感到他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所以讓你覺得這一天工作結束了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設定時間界限,當這個界限達到了,你就算完成了工作。其他必須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即便在自己以後的工作生涯裡,我們也沒有把任務清單中的每一項任務都完成,但工作一到5點,我們還是要照樣下班回家。

根據這些原則,我創建了一個應用規則系統來對付大量的電郵:

  • 規則1 :去粗存精。有一些特定的郵件是必須當天處理,而另一些可以被擱置幾個星期也都不會有什麼問題的。所以,我們可以設置一些過濾器來處理它們(以Gmail做例子,不過絕大多數電子郵件都提供了類似的過濾器或者規則設定):

* 重要項。在」發件人」域為你所有的重要聯繫人(合夥人、同事、廣告客戶、商業夥伴、父母、等等)創建一個過濾器。標記其為」重要」。你也可以設置一個關鍵詞,例如「工作報表」等等,放到標記」重要」的過濾器中。然後把這個關鍵詞放到你的簽名中,任何人回復你的郵件都將加上」重要」標記。這些郵件仍然在你的收件箱裡,每天你可以檢查它們兩到三次。
* 報告。我有很多」信息」類型的郵件,這些郵件並不緊急,我也不願意它們堵塞我的收件箱。為所有這種類型(博客留言提醒、日曆提示,等等)的電郵來創建一個過濾器,使用郵件地址來創建它,並給它加上」報告」標籤,將其自動存檔,直接跳過收件箱。現在這些郵件就不會出現你的收件箱了。而你可以通過標記每天查看一下。

* 其他。其他所有的郵件。創建一個過濾器,將「重要項」以及「報告」放在「不包含」域中,給這些郵件加上「其他」標記,同時自動存檔。這樣可以避免那些標記為「重要」或者「報告」的郵件被錯誤的放入「其他」文件夾。現在你的收件箱就應該只會有重要郵件在裡面了。

  • 規則2 :所有的舊郵件都放到「其他」文件夾。這是使你的收件箱清靜的唯一方法——而且你還需要長期保持它的清淨。即使你有來自重要聯繫人的郵件,你也需要在回復後將它放入「其他」文件夾,並且存檔使它不在收件箱中出現。這樣你的收件箱就應該是空的了。下面的規則將告訴你如何保持這種狀態。

  • 規則3 :設置固定的時間處理郵件。你不需要整天開著你的電郵通知程序。學著解脫自己,不要每天檢查20多次郵件。在設置的時間,每天檢查2-3次。我們暫定為早上10 點,下午1點以及下午4點。如果你有很多郵件,可以再多加早上11點和下午4 點;如果你沒有,那就更好了。每天只檢查一次。當你感到有無形的力拉你去檢查郵件時,也要克制自己。

  • 規則4 :瀏覽「其他」並劃分優先級。其他郵件讓我們感到被郵件淹沒的根源。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很好的處理重要的郵件以及瀏覽報告郵件。但是對於其他郵件,我們覺得應該去全部回復,否則自己就會覺得不稱職或者會讓對方認為我們很傲慢。我們是不可能回復所有郵件的(原則 1),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即使會使對方對我們產生不好的印象。如下就是如何處理其他郵件的步驟:

* 瀏覽。在你一天的第一個郵件處理時段,快速的掃一遍其他郵件,然後決定他們是應該刪除還是回復。在Gmail 中,你可以通過使用快捷鍵來提高效率:「#」來刪除,「y」來存檔,「o」來打開。把每封郵件掃一遍,然後刪掉它或者標記為待回復。
* 區分優先級。哪些郵件是你可以標記為待回復的?可以給你帶來利益的、提供給你一個工作機會、或者請求的博客廣告代理等等,這些是你需要回復的。有時候這只是一封很有趣的電郵,但你卻很樂意回復它,那也給它加個標記吧。但是大多數的其他郵件,你應該只是簡單的看看就跳到下一封。
* 模板回復。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回復絕大多數收到的郵件,你可以使用文本擴展程序例如AutoHotKey來設置一些回復模版。我推薦你建立5-10個不同的回復模版,而不是只設置一個。一個回復用來感謝他們積極的反饋,另一個拒絕一個請求,等等。如果你感到你給了太多同樣的回復,把回復輸入到AutoHotKey中並配上一個鍵組合。以後,按這幾個鍵,你就可以快速的打開你的回復模版。
* 標記需要進一步處理的。那些你選定的具有較高優先級的,需要回復的信件,你應該加上「待回復」標記,並且去掉「其他」標記,然後繼續下一封。當你閱讀完所有的郵件後,便再掃一遍「待回復」文件夾,進行快速的回復。

  • 規則5 :設置一個時間限,迅速處理,完成任務。你應該設置一個15-30分鐘的時間限(取決於你郵件的數量),從而避免自己白白在郵件處理上花費了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記住,當你處理電郵的時間段一結束,就表明你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你可以鬆一口氣,然後把剩下的留到明天。下面是如何快速處理並清空你的收件箱的步驟:

* 首先處理收件箱中重要的電郵,直到清空。快速回復、刪除、轉發,存檔(供以後參考),或者在你的任務清單裡寫下需要做的任務。不要讀完了一封電郵,卻還把它留在你的收件箱中。如果一封電郵需要較長的時間回復,而你現在又沒空做,標記上」待回復」,稍後再處理。

* 瀏覽報告和其他郵件。絕大多數報告和其他郵件不需要回復或其他行動。僅僅閱讀他們然後或刪除,或轉發,或存檔。給需要回復的郵件標記上」待回復」,稍後去處理。

* 回復。一旦你已經把收件箱裡的重要郵件都掃了一遍,而且瀏覽和標記了報告以及其他郵件,你需要做的只剩下回復了。對於這些,你可能今天做不完。那沒什麼問題。盡可能快地去處理,剩下的留到明天。這個文件夾不需要清空。當時間限到了後,離開並結束。

* 鍵盤快捷鍵。你確實需要記住重要的快捷鍵。對於Gmail,「r 」代表回復,「f」代表轉發,「#」代表刪除,「y」代表歸檔,」o」代表打開。的確,這些是你唯一需要的動作。一旦你可以很好的使用這些鍵盤快捷鍵,郵件處理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你的收件箱就是你自己- 怎麼管理氾濫的電子郵件

你的收件箱就是你自己。

仔細看看你是如何回復或歸檔每封電子郵件的,看看你選擇保留哪些郵件,又刪除了哪些郵件;當收件箱中充斥著未回復郵件時,你是否感到焦慮?

你收件箱的佈局和整潔程度能反映出你的生活習慣、精神狀態,甚至父母養育你的方式。

‘如果你收件箱中滿是郵件,卻不加以清理,那可能意味著你的生活也是一團糟。’美國康涅狄格州 West Hartford 市互聯網行為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戴維‧格林菲爾德說道,’比如你是否留戀過去,是否生活中還有很多沒有做完的事情?’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每隔10分鐘就下意識地清理收件箱,那你可能太過心急,會與機會失之交臂,並且往往會忽略細節;或者說,你過於追求秩序,會影響你處理其它事情的精力,比如不夠關心家人等。

當然,沉迷於電子郵件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但其中的副產品--收件箱衝動症--卻尚未得到普遍關注。我們有些人醉心於將每條郵件放到對應的 文件夾中,一有垃圾郵件就刪除,一收到給媽媽的電子郵件就緊回復、生怕她不知道我們依然愛她,等等。而與此相反,其他一些人卻是拖拖拉拉,郵件總想等到明 天再去處理。我們發現,收件箱裡的雜亂無章反映出人們在家庭、婚姻和財務方面的雜亂無章。

幾個月前,營銷咨詢顧問斯考特‧斯特萊登患上了一種他稱為「收件箱癱瘓」的病症。那次他的收件箱中有500封郵件需要他答覆。「我覺得很內疚,甚至不敢打開郵箱查看。」他說道。

在絕望中,他決定刪除所有郵件,然後給通訊簿上的400人群發郵件,撒謊說互聯網服務商通知他可能無法收到一些郵件--所以他才沒給朋友和客戶及時回復。「大家都很同情我,」他說,「這樣我才得以重新開始。」

斯特萊登說他的行為「太惡劣了」,但也將這件事看作一個轉折點。他意識到自己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減輕不能及時回復郵件時的負疚感,現在他專門聘請了一個助手,幫他處理郵件。

43folders.com 是一個研究個人效率的網站,其創始人莫林‧曼恩(Merlin Mann)說,那些在生活中彬彬有禮的人可能更容易陷入收件箱的噩夢之中,因為有禮貌的人(或是那些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的人)覺得有義務及時回復朋友的郵 件,他們沒有對別人郵件不理不睬的勇氣。不過曼恩說,這種不理不睬是必須的。

曼恩說,他自己有幾十種郵件回復「模板」,只要把對方的姓名或一段特別的話插入其中即可;此外,他每小時都會清理收件箱。「你必須用對待家裡信箱的 態度來對待電子郵件收件箱」,他說,「你不會把賬單信件留在信箱中,而把垃圾郵件留在收件箱中就等於把垃圾留在廚房裡不倒掉。」

ePolicy Institute咨詢公司的執行董事南希‧弗萊恩(Nancy Flynn)警告說,如果你在工作時不善於拒絕別人,那麼你的收件箱很可能面臨危機,因為當你迅速回復電子郵件時,「人們會用郵件跟你不斷聯繫,最終把他們的問題變成你的危機。」

互聯網咨詢顧問沃裡‧伯克(Wally Bock)將收件箱信件數量控制在幾十條以內,他說從小父母的教育讓他養成井井有條的習慣。不過,他認為這種處理方式也有缺點。許多人熱衷於實現「收件箱 零郵件」,每次一聽到來信提示音,就會中斷手頭的工作來處理郵件。「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做幾件事,」伯克說,「只不過是經常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而已,而每 次轉換時,你都得再熟悉一遍情況。用這種方法干一天的活,其實會浪費很多時間。」

更理智的整理收件箱的方法是將郵件放到不同的文件夾中,以主題或需要關注的程度分門別類,每星期專門拿出時間清理一次收件箱。這是《找到關鍵才能有 所作為》(It’s Hard to Make a Difference When You Can’t Find Your Keys)一書的作者瑪麗蓮‧保羅(Marilyn Paul)給出的建議。這是一本專為長期缺乏條理的人所寫的書。她還建議使用收件箱的字母排序功能,以發信人的名字給郵件排序。「這樣你花一個小時就能刪 除1000封郵件,她說道。

多倫多大學的講師克裡斯汀娜‧卡瓦納是《管理電子郵件:獨闢蹊徑》(Managing Your Email: Thinking Outside the Inbox)一書的作者。為此,她研究了數百名辦公室一族,其中有個財務總監,收件箱中居然積攢了10,000封郵件。她建議此人乾脆將以往的9000封 一次性刪除。對那些淹沒在郵件海洋中的大忙人來說,唯一的解脫方法就是刪除老郵件,並為此承擔一切後果。(曼恩管這種方式叫作「安樂死」。)

「收件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格利菲爾德說,因此沒有管理收件箱的萬能靈藥,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各不相同。不過他相信,更多地了解自己如何管理收件箱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況。

「如果你收件箱中有1,000封郵件,這可能說明你雖然不想錯失機會,但有時卻來不及抓住它」,格林菲爾德說,「如果你收件箱中只有10封郵件,說明你前進的腳步過於匆忙,難以細細品味生活的樂趣。

- Jeffrey Zaslow

要是你想聽聽Google 請來的演講者Merlin Mann (InBox Zero 的提倡者),教大家怎麼處理電子郵件氾濫情況的問題,那麼下面這場演講會是一個好的開始!要是你覺得有用,也請和其他朋友分享一下。因為你不是唯一有這個問題的人。 (在演講後的Q&A你可以知道在Google的人怎麼做的)


後記: 有些時候我們對於與某一個project都會建立一個distribution List (mail alias),但是大部份的時候,資訊並不需要及時地去處理,也就是說,那只是FYI only。(我相信這種郵件可能佔了大多數) 但是一旦這封信發出來給這個團體的人之後,就會在每一個人的收件夾裏,造成另一種負擔。是不是有可能,把一些不需要即時處理的訊息,用一個RSS的方式來讓大家訂閱。這樣可以很清楚的分別出,那一些郵件是需要有Action item的。



另外一種給大眾的簡報方式

另外一種不一樣的簡報方式,是避開繁瑣的專業術語,用最簡單而容易了解的話,來解釋一個概念。例如以下這個介紹網路上釣魚網站或是詐騙密碼的方式,他的簡報表現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而且生動呢?



想要知道什麼叫做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嗎?那麼請看以下的簡報:


至於些還不了解什麼PodCast的朋友,請看以下簡易英語的介紹:

星期二, 1月 06, 2009

把你的部落格自動加上PODCASTING的功能

只要在網路一陣子的人一定對部落格或是PODCASTING (播客)不陌生。

「播客」(Podcasting)這個詞來源自蘋果電腦的”iPod”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指的是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布文件 並允許用戶訂閱feed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來製作的電台節目。這種新方法在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以用於發布音頻文件。


Podcasting與其他音頻內容傳送的區別在於其訂閱模式,它使用RSS 2.0文件格式傳送信息。該技術允許個人進行創建與發布,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使得人人可以說出他們想說的話。
但是我想很多人會寫部落格,但是卻不見得有時間去把網站加上PODCASTING的功能。

現在以色列有一家公司利用TTS (TEXT TO SPEECH,文字轉語音) 可以免費地把你的部落格內容,念出來。 這是一個免費的服務,在註冊之後,就可以把你的部落格新的文章(對不起,目前好像只支持英文)轉成一個有flash player的MP3 檔。 那麼有興趣訂閱Podcast的人,就能在捷運,公車上或是在公園運動的時候聽你的新文章了。
這家公司的網址是 : http://www.odiogo.com/ (念做 Audio Go)

其實中文的服務也很容易做,像我去年就用一個不錯的中文的TTS引擎把一些不錯的佛學論壇文章轉成MP3,叫做用聽的部落格,只是用來處理中文的破音字,實在有些花時間。於是就又沒有玩了。如果有免費的中文從部落格轉成PODCASTING 的服務, 對於視力有障礙的人,可又真的是一大福音了!


星期五, 1月 02, 2009

放下修行中的虛榮

今天早上才想寫一篇關於我慢的文章,想不到就在心地論壇裡看到了。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 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之談,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恆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樣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心中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的屏障!放下指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老師的成就不代表個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為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借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為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過,無可怨無可悔;言語真誠隨自然。
放下,才有廣闊的胸懷去容納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腦保持平靜的心態;放下,才沒有我慢心的生起……

星期四, 1月 01, 2009

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 方便品裡的一句話: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不懂得佛法的人會問,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麼為什麼以一個散亂心到廟裡,念一聲南無佛就己成佛道了呢? 前兩天剛好也在夢參老和尚講解地藏十輪經裡看到類似的問題,老和尚的解釋就很圓滿:

這些有情眾生,他們脫離了苦難,得樂了,心裡生起大歡喜了,能夠禮佛,能夠見佛是不容易的,沒有修無量的福德,想禮佛是禮不到的。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我們之所以能夠拜懺,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不用說天天拜懺,你若到廟裡叩個頭,都是不可思議的。《法華經》:「若人於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有的時候說,「佛道皆已成」。《法華經》中是「皆已成佛道」。有些人只從文字上說,到這個塔廟裡頭單合掌,點點頭,就已成佛道。
  有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他就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問:「我天天來禮佛,不只單合掌,我是雙合掌,也沒有成佛!這句話有毛病。」我跟他解釋說:「這句話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凡是到了塔廟中的人,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已經成了佛;由這個來證明,你現在來了,能夠見到佛像,單合掌,將來一定能成。可是並不是現在你已經成佛了,而是過去諸佛在因地當中種善根的時候,是這樣種的,所以他已經成就佛道。證明現在,不論哪一位能夠見到佛像,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將來一定能成,是從過去的來證明現在的。」所以若是過去沒有修過無量福,你現在不能夠禮佛,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不但禮佛,而且拜佛,天天拜懺,那就說明了我們過去是修了無量福,所以要發願,「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就是能供養世尊。

另外看到宣化上人也也有類似的開示:

《法華經》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論是幽谷、是喬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這種的光明遍 照;所以在法華會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的人授記,說這個人他 若不專一其心,以散亂心到塔廟裏,或者到佛塔裏邊,或者到廟裏邊,就這麼念一聲「南無佛」,一定會成佛的。

以前講《楞嚴經》的時候,我不是說過:「或有人禮拜,或復單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者這麼單合掌──舉起來一隻手;不過,單合掌對著佛,是不恭敬的。雖然這麼最不恭敬的禮,或者這麼稍稍地低一低頭,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到這兒來,又拜佛、又念佛,這將來一定成佛的。

說 是:「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這麼樣誠心、這麼樣禮拜,那我這個功德可大了!」你不要生這種驕傲心,也不要生這種自滿的心;可是我們現 在明白佛法,就要在這個誠心上再加誠心,這恭敬裏邊更加的恭敬,這才是對佛教勇猛精進。所以不能自滿,說是:「他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 在也不要修行了,將來我也成佛的!」不要有這種自滿的心!

法華會上說的這部《法華 經》,以天臺的觀點,就是「圓、頓」之教。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最圓融,如果再加上一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 ──頓,是「即刻、頓然」;頓然開悟,就是很快的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就講「頓」,神秀大師就講「漸」。

佛陀聲音傳播的距離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獨為我說種種義

以前在讀佛經的時候,時常看到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動不動就”萬二千人俱”,當時就有一個問題:幾萬人在一起,那時又沒有擴音器,怎麼能聽得到佛講經的聲音呢 ? 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 最近從一個故事(有人說是出自語密經,但是我沒有找到這部經,所以不敢猜測。但是在解深密經疏裡卷一裡,卻是有提到類似的故事)才知道這個道理。 其實在佛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中,第二十七廣長舌相,第二十八梵音深遠相。也可以用來說明解釋這個懷疑。更何況"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隨類解" ,那麼還有什麼疑惑呢? 以下是從網站上看到,在佛陀住世時,目犍連尊者也有的同樣疑問,但是他是一位有神通的修行人,於是就做了下面的一個實驗:

佛陀說法的法音,遍滿十方,能夠使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各類眾生,同時聽聞到佛語。所以佛陀說法,圓音遍徹。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有一天,目犍連暗自思惟:「佛陀每次欲說大法之際,佛身即發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無量菩薩都來集會,恭聆法音。佛光能夠遍照於十方世界,佛陀說法的聲音,是否也能夠遍佈於十方世界呢?」

於是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剎那間,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這時佛陀說法的聲音,仍然在他的耳邊。他又再飛騰,經過了南瞻部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的「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他的耳邊。

釋迦世尊早已知道目犍連的發心,是想探測如來圓音的遠近。這時,佛陀就以佛的神力協助目犍連,使他自在飛騰,朝向「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有一個世界名為「光明幢」,其中有一尊佛,是該世界的教主,佛號「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眾生。

目犍連來到「光明幢世界」之後,再次試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還是像在自己身邊似的,聽得很清楚。光明幢世界的佛身高大,佛坐在獅子法座上,坐像尚有一萬六千里高。光明王佛的蓮華座下諸菩薩聽眾,其身立像高達八千里。

目犍連運用神力,飛騰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聽佛說法。猛然聽到如雷鳴似的聲音說:「奇怪!什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竟然身現比丘相,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不應該生此輕慢心,他是『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


此時,釋迦世尊以神通力,告訴目犍連說:「目犍連!這個光明幢世界的菩薩,身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十六里),而你的人身微小,他們把你看成小蟲似的。你應該化現神變,來轉他們的輕慢之心。」

目犍連於是就到光明王佛的座前,以頭面接足禮佛,環繞光明王佛七周,然後依照釋迦世尊的教導,踊身虛空,立即變成身高四千萬丈,並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出現無量蓮華。每一蓮華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妙法。

彼國諸菩薩眾,看見目犍連身現神通瑞相之後,非常驚奇,大家都合掌恭敬,咸生稀有難得之心,稟白光明王佛說:「這位尊者,為什麼會來到我們這裡呢?」光明王佛告訴諸菩薩說:「目犍連尊者為了要試聞他的本師釋迦如來的法音,所以來到這裡。」

目犍連稟白光明王佛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惟願如來慈愍,幫助我東返娑婆世界。」光明王佛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至心觀想你的本師,心不離師父,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 」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向東方,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頃,便回到娑婆世界了。


所以,佛陀的功德,任何一個人哪怕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沒辦法比得上萬分之一。我們做為一個凡夫俗子,又豈能妄加評論呢?